业务资讯
您现在的位置:
首页
/
/
/
影像CDSS将成为影像信息化的基础设施

影像CDSS将成为影像信息化的基础设施

  • 分类:业务背景知识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1-29 14:30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当前每年我们的影像数据量增长是20%-30%。影像数据量增长的原因包括老龄化、健康筛查的普及,以及影像设备精度的提高等。而我们的影像医技护供给每年只能增长3%-4%,存在着巨大的供给缺口。

影像CDSS将成为影像信息化的基础设施

【概要描述】当前每年我们的影像数据量增长是20%-30%。影像数据量增长的原因包括老龄化、健康筛查的普及,以及影像设备精度的提高等。而我们的影像医技护供给每年只能增长3%-4%,存在着巨大的供给缺口。

  • 分类:业务背景知识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1-29 14:30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未来几年影像诊断业务面临的形势是什么呢?

当前每年我们的影像数据量增长是20%-30%。影像数据量增长的原因包括老龄化、健康筛查的普及,以及影像设备精度的提高等。而我们的影像医技护供给每年只能增长3%-4%,存在着巨大的供给缺口。

另一方面,影像学的各类知识半衰期从10年下降到5年,也就是说5年之内,一半的知识过时了。甚至影像知识的半衰期可能下降到3年,3年左右一半的知识就过时了。这对我们影像医技护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。

第三个方面是诊断的逻辑越来越复杂。即便写了大半辈子报告,很多时候不得不去翻书对诊断给出精确的分期、分级。如果一个单病种的诊断参数是十个以内,甚至是十几个,人的脑力还勉强应付。如果参数提升到20-30个,比如需要既往史信息,需要病理免疫组化信息,需要新的药物有效性信息,我们或者忽略这些信息进行粗略的诊断,或者将效率降下来花费很多时间检索资料和询问患者。不依靠信息化系统而单纯依靠人的能力进行参考诊断、鉴别诊断的推理,或者在跨领域的知识图谱当中搜索,质量和效率明显不可兼得。这与临床、患者、影像科室对个性化诊疗的日常工作与科研追求明显对应不上。

2017年的RSNA上有一场辩论:影像AI是否会取代影像医生的工作?到了2020年,我们无需再做这样的讨论了,因为趋势已经比较清楚了。那就是会运用并持续改进影像临床决策支持系统(CDSS)的医生不会被取代,而CDSS应用肯定会取代大部分水平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作。

毫无疑问,影像CDSS系统将成为RIS/PACS之上更高层面的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。影像的CDSS系统并不像一台高端的影像设备哪样,只要买设备的钱花够了,人员培训一下,临床沟通一下,收费目录更新一下,就能将业务开展起来的。原因在于现有的信息化架构需要进行调整、人的认识与能力需要培养、管理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调整。这三个方面都是高度个性化的,没有一个是短期内能实现的。

首先是信息化的架构。理论上讲影像的CDSS系统应该包括申请的知识库、扫描的知识库、影像后处理/AI、诊断的知识库4个组成部分。如果再加上流程机器人,应该就是5个组成部分。越往前的部分,比如临床的申请质量,对影像的诊断质量影响越大。但在实际的业务普及过程中,诊断领域由于是影像科室的最终产出环节,所以是先被买单的。申请领域需要影像科和临床科室、HIS/EMR系统一起协作,往往是最后买单的。这些CDSS环节要落实下来,怎么也需要3-5年。

 

 

其次,CDSS的核心生命力是广泛的、低成本、自动化地持续迭代。所以上述这些环节之间,须建立基于相同语义标签的反馈链路。如果每个环节的产出都不是标签,希望依靠人力挑选部分病例进行人工分析,CDSS的持续迭代成本之高,将使迭代成为伪命题。考虑到申请、扫描、后处理、报告四个环节上的持续迭代是按照单病种进行的,所以涉及的标签和信息系统非常多。建立这样一个语义一致的信息化网络不仅是复杂的,而且是漫长的。

第三,人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,只能伴随着上述系统的建立逐步开展。第四,无论是人员能力的提升,还是新功能的验证,我们都需要基于流程数据的分析体系,以便判断质量和效率的改进情况。这套评价机制牵扯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深度变革,也是随着CDS系统的逐步深入而逐步落地的。

那么总的结论是什么呢?影像CDS系统将成为影像科室信息化的新的基础架构,而且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采购实现跨越,须让科室各方面人员参与进来,逐步实现这个过程。可以想象,影像CDSS复杂性早晚会超过人的记忆能力,没有CDSS的帮助,影像科室高质量、高效率的服务就不可能实现。
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联系方式

北京赛迈特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

电 话:010-62077532

地 址: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昌平路97号8幢B202(昌平示范园)

二维码

官微二维码

二维码

邓白氏编码

北京赛迈特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

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737号

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:(京)网药械信息备字(2022)第00555号
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北京 SEO